谁都碰到过这种情况:领导来调研,大家临时粉刷下墙面、摆两盘水果、再选几个“听话”的群众代表,到点一走了之。照片是拍下了,调研却全用来扒拉表格、听模板汇报。这事儿其实不少人心里都有数,说白了就是“坐在车里转两圈,隔着玻璃看问题”,听上去像动起来了,其实啥实质难题都没碰着。
人民日报这回直接点破了:调研不是摆拍,更不能像打卡旅游一样隔靴搔痒。说到底,基层问题能不能被真看见、真解决、真落实,老百姓早就有杆秤。尤其这两年,政府三令五申要治理形式主义,效果也算有,但基层套路有时太深,任务一发下来,先琢磨怎么让流程、材料看起来像个样子,真刀实枪碰难点、解问题的还是少数。
这事儿真不止一个地区或行业,做样子谁都会,但负责到底、肯下去跟老百姓坐一块儿的干部,可不是拍脑袋挑的。比如有的小区跑了三年电梯坏了没人修,最后还是有干部不打招呼,直接体验居民生活,才盯出症结。有人说,调研就是要“脏了鞋、汗湿背”,远远不是在会议室敲敲键盘能做到的。
网上热议里,网友A感慨,“调研车一溜烟过去,地里的庄稼连泥都没沾上”,直接道破背后的尴尬。也有人觉得,信息化时代不下去“看气色”,怎么体会咱老百姓的小算盘小难处?如果谁还想着走流程糊弄一下,就等着群众把心思看穿。
人民日报敢这样提醒,其实很不容易。从制度层层到压力传导,主动揭穿形式主义,就是催着大家抛开舒适圈,下沉去把群众的冷暖当回事。调研做得好不好,不是看照片有几个笑脸,而是看问题有没有决心往下解。
谁最能感受到变化?其实村民、店主、工人、学生心里都有本账。真干事的干部,问路不用出声,谁遇见都愿意拉他聊。反倒那些“装装样子”的,哪怕走到村头巷尾,群众也能一眼认出来,总归混不过去。愿更多人把功夫下在实处,把百姓的“小事”当成心头大事。
你怎么看调研该怎么做才靠谱?评论区一起说说心里话吧!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本信配资,柏瑞配资,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